新材料、新工艺、新需求,助力厢式车变革
城市物流是联结消费、实现交换的关键环节和重点区域,也是现代物流技术应
用最多、最快、最广的领域。推动城市物流发展,是保障城市经济运行、居民生
活、物价稳定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措施,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
重要途径。在2018厢式车技术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就厢式车在城市配送领域的市场
和技术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政策法规推动市场需求结构调整
作为全球最大专用汽车的市场,2017年我国专用汽车八大类产量为274.12万辆,同比増长39.07%
,产业规模在政策与经济的双重刺激下达到历史新高。其中,厢式运输车为73.75万辆,同比増长26
.10%。厢式半挂9991辆,同比下滑54.7%,集装箱半挂车5.25万辆,同比下降66.5%2017年专
用汽车市场呈现出行业竞争加剧、普通货车专用化率提升、产业分布不均衡集中和月度数据周期性变
化大等四大特点。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用车分会秘书长、汉阳专用汽车研究所所长高国有在会上表示,今年一季度城市
配送领域厢式车市场呈现下滑趋势。一季度八大类专用车累计生产42.33万辆,同比下滑14.819%

。其中,厢式运输车生产10.8万辆,同比下降14.9%,仓栅式运输车6.02万辆,同比下降11.20%
(见表1)。
“专用汽车行业在经历了2017年野蛮增长后回归理性;工程类专用车全面反弹,物流类专用车进入调
整期,环卫类产品稳定增长。”高国有认为,国家对物流业进行宏观调控,促进运输市场结构回归合
理,通过联合治理提升运输物流服务效率,推动了专用汽车行业“供给侧”改革,导致物流类专用车
产品行业数据下滑。尽管如此,从数据来看,以厢式车为代表的物流类专用车产品需求仍是市场强大
的驱动力。
我国厢式车很大程度得益于电子商务的发展。
2018年1-3月物流类专用汽车主要产品产量统计表 单位:辆/%
专用车型名称 218年13月产量 2017年13月产量 同比
厢式运输车 108728 127800 -14.90%
仓帮式运输车 60272 67875 11.20%
厢式半挂车 1375 2574 -46.60%
罐式半挂车 13987 22050 36.60%
低平板半挂车 24649 18787 31.20%
普通半挂车 12828 22191 -42.20%
仓栅式半挂车 33520 66733 49.80%
集装箱半挂车 5152 10032 48.60%
车辆运输半挂车 5908 425 1290.10%
自卸式半挂车 4797 10320 53.50%
2017年全国快递业务量超过400化亿件,10年间年均增幅42%,连续4年位居世界首位。随着电子商务
快速发展,作为电子商务关键载体的物流配送愈显重要,同时也对物流配送的时间、效率以及货物完
整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因电子商务订单数量多、批量少且分散等原因,导致目前货物
在运输周转过程中出现效率低下、仓库作业不均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因此,无论
是干线物流还是城市配送,厢式车在现有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提高货物周转效率极具现实意义。
新能源物流车政第利好
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人们对于环境保护也越来越重视,而马路上各种各样冒着黑烟的货车
则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来之一。近些年由于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格,再加上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
展,新能源物流车以低成本行驶和“零排放、零污染”的绝对优势得到
用户的青睐。

就目前来说,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正在减少,但是新能源物流车行业却没有受到很大的影
响。一方面是物流车与乘用车不同,在利润和消费市场上都不如乘用车,整体产量跟不上等原因,一
旦补贴大幅倒退整个产业短时期内不会面临危机;另一方面,政策上的便利直是新能源物流车的巨大
优势。
山东五征飞碟汽车新能源事业部李峰所长透露,受能源安全和环保压力影响,政策方面的不断明确和
细化,传统燃油车受路权限制难以进城,新能源商用车每年保持409%以上的增长速度。2017年新能
源专用车销量最高的地区为广东,销量达到47512辆,前十省份销量占据全国,总量的68.7%,市场
集中度较高。新能源专用车分为物流车、环卫车、其他作业车三大类,新能源物流车份额逐年提升,
2017年达到98%,其中纯电动物流车占比95%,
占绝对主导地位。
“从2015年至今,纯电动物流车销量迅速增长。2017年首次跃升10万辆級别,达到15.4万辆。2017
年纯电动物流车销量增速1539%6。”李峰认为,从最近发布的政策来看,新能源物流车政策依旧利
好,市场前景依旧广阔。2017年11月27日,交通部发布《交通运输部关于全面深入推进绿色交通发展
的意见》,明确了绿色交通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提出了全面推进实施绿色交通发展七大工程和构
建绿色交通发展三大制度保障体系,明确2020年交通运输行业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数量达到60万辆
。2017年12月26日,交通运输部联合公安部、商务部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
的通知”,通知指出,从2018年1月起,各省市就可申报此项工程这标志着在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下
,从平城市配送冷链物流等领域的新能源车辆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今年3月22日,工信部联合商务部交通运输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等部门相关司局在北京组织召
开了节能与新能源商用车积分管理制度研究”课题启动会。商用车双积分政策出台后,将大大促进对
企业节能技术的应用及新能源物流车的发展。”李峰表示,续航里程和售后服务是终端用户选择新能
源物流车时最关注的因素。
新材料、新工艺迭出
厢式车在标准法规引导下,在终端需求变化的推动下,如何提高运输效率?如何进一步降低自重?这
些都成为本次研讨会重点讨论的间题。在本次研讨会上,汉阳所科研技术部、上海森矩、凯卓立介绍
了厢式车领域最新的技术和方法。

汉阳所科研技术部伍丽娜透露,采用CAE仿真分析技术手段将成为未来厢式车的设计趋势,可以通过
静载工况分析、动载工况和局部结构拓扑优化提高厢式车的运载能力。伍丽娜以市场上某款厢式车箱
体为原型,建立三维模型,在静载荷工况下,考虑箱体和货物重量,进行静态载荷下的有限元分析。
她使用了两种途径来解决厢式车的轻量化,一种是结构优化:在普通碳钢基础上修改原结构,更改箱
体型材尺寸及数量;另一种是材料替换:材料由钢更为铝(底部副车架材料不变)。两种优化方案,
结构强度、刚度满足设计需求,均未发生塑性变形。结构优化后,箱体减重204kg,减重比例24.6%
;箱体采用铝材后,箱体减重374kg,减重比例45%。
钢塑复合板G-BOND在北美占干式货柜复合材料市场近50%以上。据上海森钜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
理高建维介绍,G-BOND钢塑复合板与传统铝板或钢板相比,有优异的特性。这种板材有更高的强度
,能减少支架、铆钉与接合剂的使用,能提高装载量与提高车体施工效率,同时在撞击测试中证明能
够维持高安全性、符合耐用标准。
“G-BOND钢塑复合板和A-BOND铝塑复合板经过北美市场15年的市场验证,是目前北美地区主流的厢
式货车复合板材。”高建维表示,这两种材料100%可回收,减轻车辆箱体的重量,节约燃油或者提
高运输效率,车辆箱体的内部尺寸,增加运输能力,并且制造过程板材不需要喷涂与焊接。利用此种
板材制作车辆箱体,工艺简单,节约人工,尤其是可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板材尺寸范围大,板
材连接可选用铆接或者粘接,颜色可以定制
凯卓立正在研发的是一种“智能车厢+随车装卸机器人”的结构,通过这两种形式的结合来构建智物
流生态。这种模式将与人驾驶货车组合,实现全程无人化。共中,普通尾板升级为随车智能装机器人
系統,尽管从外观上着和传统的尾板无异,但是却变成了一台智能机器入、可以完金进行自动装、搬
运的自主作业。除了随车智能装御机器人系统(即随车机器人)外,凯卓立将普通车厢升级为智能车
厢,也就是升级为扩展厢的形式。通过対厢体进行扩展,实现在车厢中间出间出现一个通道,该通道
可容纳穿梭车或随车智能装卸机器人进行作业,实了随车智能装卸机器人在智能车厢内空间内的货物
存储或提取,以及在车外的装卸。
亟需解决模块化和标准化问题
我国专用汽年行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产品的种类、质量、产量及技术水平等均取得较大提升、特别
是近年来我国专用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企业充分参与国际竞争,厢式车在东南亚、欧洲、美国及日本
等有一定市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据各行业的不同需求,常规厢式车被改装成各种车
辆。
近几年来,随着物流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厢式车产品发展迅猛,甩挂运输、甩箱运输在国内日渐
兴起,特別是GB1589、GB7258等重要标准法规的颁布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国内厢式车市场的需求,推
动了技术与产品的进步。但是无论是产品本身还是运输效率等都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的差异。
高国有透露,近些年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厢式车领域已经研发出内装载车、随车叉车式物流车、城市枢
纽-CityHub、车厢可自动装卸式专用车、欧盟 Citylog项目等新型运输车辆和模式。尤其在2016年
德国汉诺威车展上liner,公司展出了一款集纯电动集厢式运输车、电动小货车和可升降小叉车为一
体的新型运输车,不仅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大幅提高装卸效率,而且将干线运输和城市配送有
机结合,给未来的城市配送提供了多种可能。

目前在发达国家的公路货运车辆中,厢式物流运输车的比例在90%以上。在美国,高速公路上运行的
载货车无一不是封闭的厢式车;欧美和日本等国家规定,货运车辆的车厢必须是封闭式的,否则不允
许上路;在韩国,厢式运输车也超过了货运车辆保有量的70%。从本届厢式车研讨会来看,在城市配
送领域,厢式车无论是厢体材料还是设计方法都过去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智慧物流的发展,
给厢式车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正如在本次会议互动探讨环节,常熟申毅卡车厢体制造有限公
司董事长李毅所说,我国厢式车必须要解决模块化和标准化的问题,更加注重产品质量,才能共同推
动整个行业的进步。